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月亮出来多么皎洁,美人仪容多么美好。她步履轻盈身姿窈窕,让我思念心忧难消。
月亮出来多么明亮,美人容颜多么动人。她举止舒缓体态优美,让我思念心绪不宁。
月亮出来光照四方,美人光彩多么耀眼。她体态柔美风姿绰约,让我思念心中烦忧。
重点词语解释
佼(jiǎo):美好。
僚(liáo):同"嫽",美好。
懰(liú):妩媚。
慅(cǎo):忧愁不安。
燎(liáo):明亮,此处形容光彩照人。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月出》出自《诗经·陈风》,为春秋时期民歌。诗歌通过反复咏叹明月与美人,展现男子对月下美人的深切思慕之情。三章叠唱的形式,配合"皎、皓、照"的月光变化与"僚、懰、燎"的美人姿态,营造出空灵朦胧的意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月下怀人诗之一。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
溱水洧水春来涨,河水浩荡奔流忙。小伙姑娘来游春,手拿兰草求吉祥。姑娘提议去看看,小伙回答已逛过。再去看看又何妨?洧水岸边真宽广,热闹又欢畅。男女结伴同游乐,调笑嬉戏赠芍药。
重点词语解释
溱(zhēn):古水名,在今河南。
洧(wěi):古水名,在今河南。
蕑(jiān):兰草。
洵(xún):确实。
訏(xū):广大。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出自《诗经·郑风》,描写春秋时期郑国青年男女在溱洧两河畔春游相戏、互赠定情信物的场景。通过对话形式展现民间自由恋爱的欢愉,反映先秦时期淳朴的民俗风情。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
求求你我的仲子啊,别翻越我家的里墙,别折断我种的杞树。哪里是舍不得树?是害怕父母责备。仲子你让我思念,但父母的责骂也让我恐惧。
求求你我的仲子啊,别翻越我家的院墙,别折断我种的桑树。哪里是舍不得树?是害怕兄长们责备。仲子你让我思念,但兄长的责骂也让我恐惧。
求求你我的仲子啊,别翻越我家的园墙,别折断我种的檀树。哪里是舍不得树?是害怕旁人的闲话。仲子你让我思念,但旁人的流言也让我恐惧。
重点词语解释
将(qiāng):愿,请。
逾(yú):翻越。
杞(qǐ):杞树,落叶灌木。
檀(tán):檀树,珍贵木材。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出自《诗经·郑风》,为春秋时期民歌。通过女子对情人的反复叮咛,展现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的矛盾心理:既渴望爱情,又畏惧家庭与社会压力。三章叠唱的结构强化了这种挣扎感,反映周代宗法制度对个人情感的压制。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译文
丈夫服役去远方,归期漫长难估量。何时才能回家乡?鸡儿回窝栖土墙。夕阳西下暮色降,牛羊纷纷下山岗。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能不心伤!丈夫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何时才能再相会?鸡儿回窝栖木桩。夕阳西下暮色降,牛羊纷纷归圈忙。丈夫服役在远方,愿他莫受饥渴伤!
重点词语解释
役(yì):服兵役或劳役。
曷(hé):何时。
埘(shí):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佸(huó):相会。
桀(jié):木桩,指鸡栖息的横木。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君子于役》出自《诗经·王风》,创作于春秋时期,作者为民间无名氏。诗歌通过描绘黄昏时分鸡归巢、牛羊归圈的日常景象,反衬思妇对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周代繁重徭役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全诗以白描手法和重复咏叹,强化了孤独等待的哀伤情绪。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译文
我的丈夫真英勇,他是国家的英杰。他手持长殳兵器,为君王冲锋在前。自从丈夫去东方,我的头发乱如蓬草。难道没有润发油?为谁梳妆为谁容!盼下雨啊盼下雨,偏偏太阳明晃晃。一心只把夫君想,想得头痛也甘愿。哪里能找到忘忧草?把它种在北堂下。一心只把夫君想,使我心痛又忧伤。
重点词语解释
朅(qiè):勇武。
桀(jié):同“杰”。
殳(shū):古代兵器。
杲杲(gǎo):明亮的样子。
谖草(xuān):忘忧草。
痗(mèi):忧思成病。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伯兮》出自《诗经·卫风》,创作于春秋时期,作者为卫国女子。诗歌通过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反映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以“首如飞蓬”“甘心首疾”等生动意象,展现女性在独守空闺时的心理状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思妇诗代表作之一。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镗镗响,士兵踊跃练刀枪。别人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赴南方。跟随统帅孙子仲,联合陈国与宋国。不许我们回家乡,忧愁痛苦满心伤。哪里是我栖身处?哪里丢失我战马?叫我哪里去寻找?在那荒野山林下。生死永远不分离,已对你立下誓言。紧紧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共此生。可叹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重聚愿。可叹离别太长久,难以坚守当初约。
重点词语解释
镗(tāng):鼓声。
漕(cáo):卫国地名。
爰(yuán):何处。
契阔(qì kuò):聚散离合。
洵(xún):久远。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击鼓》出自《诗经·邶风》,反映春秋时期卫国士卒长期征战思乡的哀怨。通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与残酷现实的对比,揭露战争对平民生活的破坏,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方有高大的树木,却不能在树下休息。汉水边有出游的女子,却难以追求。汉水多么宽广啊,无法游过去。江水多么漫长啊,无法乘筏渡过。杂乱的柴草高高堆起,要割取其中的荆条。那个姑娘要出嫁,我喂饱她的马匹。汉水多么宽广啊,无法游过去。江水多么漫长啊,无法乘筏渡过。杂乱的柴草高高堆起,要割取其中的蒌蒿。那个姑娘要出嫁,我喂饱她的小马驹。汉水多么宽广啊,无法游过去。江水多么漫长啊,无法乘筏渡过。
重点词语解释
休思(xiū sī):休息。
泳(yǒng):游泳渡过。
方(fāng):用竹木编成的筏子,此处指乘筏渡水。
翘翘(qiáo qiáo):高出的样子。
刈(yì):割取。
秣(mò):喂牲口。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汉广》出自《诗经·周南》,是先秦时期南方江汉流域的民歌。诗歌以反复咏叹的方式,抒发了男子对汉水边一位女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通过"不可休思""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方思"的层层递进,以及割荆条、喂马匹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执着而克制的单相思情感,体现了先秦民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
你赠我木瓜,我回赠你美玉。不只是回赠,是希望永远相好。你赠我木桃,我回赠你琼瑶。不只是回赠,是希望永远相好。你赠我木李,我回赠你琼玖。不只是回赠,是希望永远相好。
重点词语解释
琼琚(qióng jū): 精美的玉佩。
匪(fěi): 同"非",不是。
琼瑶(qióng yáo): 美玉。
琼玖(qióng jiǔ): 黑色的美玉。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出自《诗经·卫风》,为先秦时期民歌。通过"投桃报李"的往复赠答,表达古人珍视情谊、追求永恒美好的质朴情感,体现了"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
那位采葛的姑娘啊,一天没见到她,好像隔了三个月那么久。
那位采萧的姑娘啊,一天没见到她,好像隔了三个秋天那么久。
那位采艾的姑娘啊,一天没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那么久。
重点词语解释
葛(gé):葛藤,植物名。
萧(xiāo):蒿类植物。
艾(ài):艾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采葛》出自《诗经·王风》,为春秋时期民歌。诗歌通过夸张的时间比喻,表达热恋中男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层层递进的情感强化了相思之苦。三章重章叠句的结构是《诗经》典型艺术手法。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蔹草蔓延在荒野。我爱的人已逝去,谁能伴我独居。葛藤覆盖着酸枣,蔹草爬满坟地。我爱的人已逝去,谁能伴我独眠。角枕色泽鲜明啊,锦被花纹灿烂啊。我爱的人已逝去,谁能伴我到天明。夏季的漫长白昼,冬季的漫漫长夜。只待百年之后,回到他的墓穴。冬季的漫漫长夜,夏季的漫长白昼。只待百年之后,回到他的墓室。
重点词语解释
蔹(liǎn):多年生蔓草。
粲(càn):鲜明光亮。
衾(qīn):被子。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葛生》出自《诗经·唐风》,为先秦时期悼亡诗。通过描写荒坟蔓草、独居无伴的凄凉景象,抒发对亡夫的深切思念,末章"百岁之后"的重复咏叹,体现生死相随的决绝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悼亡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