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聊天,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和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重点词语解释
昳(yì)丽:光艳美丽。
孰(shú):谁,哪一个。
弗(fú)如:不如。
蔽(bì):蒙蔽。
面刺(cì):当面指责。
谤讥(bàng jī):公开批评议论。
间(jiàn)进:偶尔进谏。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作者刘向。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以类比方式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文章通过生活小事引出治国道理,阐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主旨,展现了古代谋臣的劝谏智慧和君王的开明政治。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参与?”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觐见。
曹刿问:“您凭什么作战?”庄公答:“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给别人。”曹刿说:“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跟从。”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虚报,一定诚实。”曹刿说:“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不会赐福。”庄公说:“大小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可以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随。”
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交战。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要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后,庄公询问原因。曹刿答:“作战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就衰退,第三次就竭尽了。对方士气枯竭而我方充盈,所以战胜。大国难以捉摸,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旗帜倒下,所以才追击。”
重点词语解释
间(jiàn):参与。
徧(biàn):同“遍”,遍及。
孚(fú):使人信服。
轼(shì):车前横木。
靡(mǐ):倒下。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作者左丘明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及战场指挥,阐明“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和“后发制人”的军事策略。全文以简洁笔法展现曹刿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体现《左传》善于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特点。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水中游得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了解你;你本来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时,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重点词语解释
濠(háo):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梁(liáng):桥。
鯈(tiáo)鱼:白鱼。
固(gù):本来。
循(xún):追溯。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庄子·秋水》,创作于战国时期。通过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乐”的辩论,体现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反对惠子逻辑分析的认知方式,展现道家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追求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保全,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本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假如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采用呢?假如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避祸的方法,有什么不去做呢?通过某种手段就能保全生命,有人却不肯采用;通过某种方法就能躲避祸患,有人却不愿实行。由此可见,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情。不仅贤人有这种心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保持它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命,得不到就会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给别人,乞丐也不屑一顾。可有人面对万钟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还是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呢?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的,现在为了住宅华美却接受了;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的,现在为了妻妾侍奉却接受了;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的,现在为了让穷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丧失了人的本性。
重点词语解释
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豆(dòu):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蹴(cù):用脚踢。
钟(zhōng):古代容量单位,万钟指优厚俸禄。
乡(xiàng):通"向",从前。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创作于战国时期。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生与义"的比喻,阐述儒家"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强调人应保有"本心",在物质诱惑面前坚守道义。文中对比"行道之人""乞人"与受"万钟"者的行为,批判为利益丧失原则的现象,体现孟子"性善论"思想。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边隐居处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身上时,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经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
这样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重点词语解释
畎(quǎn)亩:田间。
版筑:筑墙工具,代指土木工程。
衡:通"横",阻塞。
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曾:通"增"。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下》,战国时期孟子为阐述"逆境成才"的治国理念而作。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从卑微到显达的经历,论证个人与国家在忧患中奋起、在安逸中衰亡的辩证关系,强调磨难对意志的锤炼作用。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能包围攻打,必定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说明天气时令不如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军却弃城逃跑,这说明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疆域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险阻,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多,不施仁政的人帮助少。帮助少到极点时,亲人都会背叛;帮助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攻打众叛亲离的人;所以仁君要么不战,若战则必胜。
重点词语解释
郭(guō):外城。
池(chí):护城河。
兵革(bīng gé):武器装备。
委(wěi):放弃。
畔(pàn):通"叛",背叛。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创作于战国时期。孟子通过对比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强调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核心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儒家以仁政治国的思想,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才能获得百姓支持。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完成后,将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此事,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何见教?”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想请你帮我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上十金。”公输盘说:“我奉行道义绝不杀人。”
墨子起身,再次行礼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要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楚国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宋国无罪却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明白道理却不谏争,不能说是忠诚。谏争而无结果,不能说是刚强。你奉行道义不杀少数人却要杀众多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公输盘被说服。
重点词语解释
郢(yǐng):楚国都城。
云梯:古代攻城器械。
说(yuè):通“悦”,高兴。
知类:明白事理类推。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墨子·公输》,记载战国初期墨子阻止楚国攻宋的事迹。作者墨子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非攻”“兼爱”。文章通过对话展现墨子以逻辑辩论和防御实力震慑楚王,体现反战思想与实践智慧。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间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交好,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前来。将军应当屈尊去见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让左右的人退下,说:“汉朝衰败,奸臣窃取政权,皇上蒙受风尘。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想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智谋短浅,因此失败,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的志向仍未改变,您说该怎么办?”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且兵力少,但曹操却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是天时,也是人谋的结果。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的人为他所用,这可以作为外援而不能图谋。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面可获取南海的资源,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面通向巴郡、蜀郡,这是用兵之地,但它的主人守不住,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可有意思?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百姓富足但不知体恤,有才智的人都盼望明君。将军既是皇室后裔,信义闻名天下,招揽英雄,求贤若渴,如果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西面与各戎族和好,南面安抚夷越,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天下有变,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城、洛阳进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将军呢?如果真能这样,霸业就可成功,汉室就能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情谊日益亲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作罢。
重点词语解释
躬耕(gōng gēng):亲自耕种。
陇亩(lǒng mǔ):田地。
猖蹶(chāng jué):失败。
胄(zhòu):后代。
箪食壶浆(dān sì hú jiāng):用竹篮盛饭,用壶装酒,形容百姓热情欢迎军队。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隆中对》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背景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备寻求复兴汉室的策略。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联吴抗曹的战略规划,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主旨在于通过对话体现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刘备的求贤若渴,为后文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基础。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认为安陵君是忠厚长者,所以没有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之多,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倒下的尸体只有两具,流血不过五步,可是天下的人都要穿白戴孝,今天就是这样。”说完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fú rán):愤怒的样子。
徒跣(tú xiǎn):光着脚。
抢地(qiāng dì):撞地。
休祲(xiū jìn):吉凶的征兆。
缟素(gǎo sù):白色的丧服。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创作于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属历史散文。故事通过唐雎面对秦王威胁时的凛然抗争,塑造了不畏强暴的士人形象,展现了“布衣之怒”的威慑力,揭示了弱国在外交中凭借勇气与智慧维护尊严的主题。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后续原文段落省略...)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与人一起被雇佣耕田,一次停下耕作走到田埂上,愤懑不平了很久,说:「如果将来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同伴们笑着回答:「你是个被雇佣耕田的,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道:「唉!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贫民去戍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队伍担任小队长。恰逢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期按律当斩。陈胜吴广商量道:「现在逃跑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后续译文段落省略...)
重点词语解释
怅恨(chàng hèn):失意恼恨。
佣耕(yōng gēng):受雇为人耕种。
鸿鹄(hóng hú):天鹅,比喻远大志向。
闾左(lǘ zuǒ):贫民居住区。
适戍(zhé shù):被罚守边。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史记·世家》,作者司马迁。记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事迹,反映秦朝暴政下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通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起因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