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后续完整原文段落,此处为示例节选)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闻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后续对应白话译文)
重点词语解释
上卿(shàng qīng):古代高级官爵名。
宦者令(huàn zhě lìng):宦官的首领。
舍人(shè rén):门客或随从官员。
列观(liè guàn):一般的台观,指章台。
渑池(miǎn chí):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创作于汉武帝时期。通过记述"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展现战国时期赵国将相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歌颂了蔺相如的智勇与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的知错能改,体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主题思想。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来窥伺周王室,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雄心。那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占领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夺取重要的郡县。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来削弱秦国,不惜用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人才,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体。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明事理有智谋而又守信义,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才,尊敬贤者而重视士人,相约实行合纵之策离散秦国的连横策略,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众多人力。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借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进攻秦国。秦人打开关门迎敌,九国的军队却犹豫徘徊不敢前进。秦国没有损失一支箭、一个箭头,而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各国争着割地贿赂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浮起。秦国凭借有利的形势,乘着方便的时机,分割侵占天下土地,划分山河区域。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发扬六代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驾驭天下,吞并了东周、西周,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系着绳子,把性命交给秦朝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南下放牧,勇士不敢拉弓报仇。接着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无知;毁坏著名的城池,杀害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据守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以此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关中这样险固,像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他遗留的威势仍然震慑着边远地区。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贫家子弟,是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才能赶不上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朝;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志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
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中略)……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职位相同,为争宠而嫉妒他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完成。上官大夫见到后想抢夺,屈原不给,于是进谗言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人能制定』。」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中略)……
于是写下《怀沙》赋,最终怀抱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
重点词语解释
左徒(zuǒ tú):楚国官职名,参与政令制定。
属(zhǔ):撰写。
谗(chán):用谎言陷害人。
汨罗(mì luó):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司马迁。记述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屈原忠而被谤、自沉明志的事迹,展现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运,寄托对刚直不阿人格的赞颂。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李密上言:我因命运坎坷,幼年便遭不幸。出生六个月,父亲去世;四岁时,舅父强迫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亲自抚养。我幼时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无依,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外面没有较近的亲属,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靠,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而祖母刘氏多年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从未间断。
到了圣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中。先前太守逵举荐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无人奉养祖母,辞谢没有应命。朝廷特地下诏,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即使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我上表详细说明,辞谢不能就职。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有意拖延;郡县官员逼迫,催我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比星火还急。我想奉命急速就职,但祖母病情日益加重;想姑且顺从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我的处境实在进退两难。
我想到圣朝以孝道治理天下,凡属年老之人,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孤苦尤其严重。况且我年轻时曾在伪朝任职,历任郎官,本图仕途显达,并不看重名誉节操。如今我是亡国俘虏,极其卑微鄙陋,却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徘徊观望,另有企图!只因祖母如日落西山,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没有祖母,我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无法度过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实在不忍弃养远离。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九十六岁,这样我为陛下尽忠的日子还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却不多了。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恳请允许我奉养祖母终老。我的辛酸苦楚,不仅是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所清楚知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明白。希望陛下怜悯我的诚心,准许我实现小小的心愿,或许祖母能侥幸安度余年。我活着当以死相报,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怀着像犬马一样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
重点词语解释
险衅(xiǎn xìn):命运坎坷。
夙(sù):早。
闵凶(mǐn xiōng):忧患凶丧之事。
愍(mǐn):怜悯。
祚薄(zuò bó):福分浅薄。
茕茕(qióng qióng):孤单无靠。
孑立(jié lì):孤立。
吊(diào):慰问。
婴(yīng):缠绕。
蓐(rù):草垫子。
逋慢(bū màn):有意拖延。
盘桓(pán huán):徘徊观望。
优渥(yōu wò):优厚。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李密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召他出仕。时年96岁的祖母刘氏疾病缠身,李密上表陈述不能应召的原因。全文以"孝"为核心,通过真挚感人的叙述和严密的逻辑,既表达了对祖母的深厚感情,又巧妙避免了"不忠"的嫌疑,最终获得晋武帝谅解。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恳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名篇。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产的精华化为天上的宝气,宝剑的光芒直射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人中有俊杰,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样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到宣室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何还不回?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役使,为何还要惆怅独自伤悲?明白过去的错误不可挽回,却知道未来可以补救。其实迷路还不算远,已觉悟如今归隐正确而过去出仕错误。船儿轻轻摇晃前行,微风拂动衣衫。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未大亮。
终于望见自家房屋,一边欣喜一边奔跑。童仆欢喜相迎,幼子等候在门庭。院里小路已长满荒草,松树菊花依然茂盛。牵着孩子走进屋内,美酒早已斟满杯盏。拿起酒壶自斟自饮,闲看庭树露出笑颜。倚靠南窗寄托傲世情怀,深知狭小居室反而易得安适。每天在园中散步自成乐趣,虽有大门却常常关闭。拄着拐杖走走停停,不时抬头远眺。云气自然从山间升起,鸟儿飞累了也知道回巢。夕阳暗淡即将落山,我抚摸着孤松徘徊流连。
回来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世俗既然与我的本性相违背,再驾车出游还能追求什么?与亲人说说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可消解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来临,将要到西边田里耕作。有时驾着布篷小车,有时划着孤单小船。既探寻幽深的山谷,又经过高低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细细流淌。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时节,感叹自己生命行将结束。
算了吧!寄身天地间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随心决定去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哪里?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也不可企及。只盼美好时光独自出游,有时放下手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溪流吟咏诗篇。姑且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
重点词语解释
芜(wú) 奚(xī) 飏(yáng) 熹微(xī wēi) 衡宇(héng yǔ) 眄(miǎn) 岫(xiù) 翳翳(yì yì) 皋(gāo)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于405年辞去彭泽县令后所作。时值政治黑暗,作者不满官场虚伪,借辞官归隐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文以"归去"为主线,通过田园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展现挣脱尘网后的喜悦,并升华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语言清新质朴,开创了田园诗新境界。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礼。众多贤才都来了,老少济济一堂。这里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助兴,但饮酒赋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幽深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抬头纵观天地的广阔,低头细察万物的繁盛,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以尽享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倾吐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则寄托情怀于外物,不拘形迹地生活。虽然取舍千差万别,性情有静有躁,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自得,感到快乐满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厌倦时,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事物,转瞬间已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引发感慨。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发感慨的缘由,像符契那样相合,未尝不面对文章嗟叹悲伤,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可悲啊!所以我要列出当时与会者的姓名,记录他们所写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变迁,但触发感慨的缘由,其情致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慨。
重点词语解释
修禊(xì): 古代民俗,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
流觞(shāng): 把酒杯放在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
骋(chěng)怀: 舒展胸怀。
形骸(hái): 身体、形体。
彭殇(shāng): 彭祖(长寿者)与夭折的儿童,代指寿命长短。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集会。时值政局动荡,士人崇尚清谈,作者借山水之乐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批判当时“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提出“死生亦大矣”的生命观。全文以“乐—痛—悲”为脉络,将自然之美、人生之叹与哲思融为一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范之作。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他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喜欢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赶快攻打,不要错过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南岸。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劳烦您动手吧。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很难的。何必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实力增强,就意味着您的力量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物资,对您也没有害处。况且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绝割地,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助郑国防守,就撤军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位置。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点词语解释
贰(èr):怀有二心。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鄙(bǐ):边邑,这里作动词用。
陪(péi):增加。
阙(jué):损害。
说(yuè):通"悦",高兴。
写作背景与主旨意境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通过外交辞令瓦解秦晋联盟的历史事件。创作于战国初期,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通过展现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穆公的智慧,体现春秋时期"行人辞令"的外交艺术,揭示国家间"没有永恒盟友,只有永恒利益"的政治现实。